初一的時候,數(shù)學學不好直接影響到整個初中的成績。在生活中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學生在小學的時候學習很好,數(shù)學尤其覺著比較簡單,但是到了初中成績直線下滑,原因有哪些呢?我們來分析,可能有這幾方面的原因:
第一,沒有改變學習方法
不理解數(shù)學也是需要“背”的。同學們在小學形成了一個意識,好像說數(shù)學是需要理解,靈活應用,不需要背,這是不對的。數(shù)學是在記憶的基礎上再靈活應用。
那小學數(shù)學為什么不需要背呢?是因為小學數(shù)學知識簡單,不需要特意有這個記憶的過程,而且老師在課堂上反復講解,這種記憶過程實際上被隱藏在了課堂上。
但是到了初中,隨著知識難度的加深,知識量的增加,這些東西需要要回家復習并且記憶。但是相當一部分同學形成不了這個習慣,所以知識記得似是而非,那么在用的時候當然就不知所云了。
第二,沒有改變思維習慣
小學知識比較淺,做題基本上都是以模仿性為主,但是到了中學,題目以模仿性為主的變少,以創(chuàng)造性為的變多,而且越往高年級學習越是這個樣子。
由于同學們在小學養(yǎng)成了習慣,老師上課講什么,回家作業(yè)就做同樣的題型。到了中學階段,老師上課講的題型和回家 做的題型不一樣,如果不能夠靈活思考,綜合應用知識,勢必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。
第三、沒有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
小學的內(nèi)容比較淺,放學又比較早,早早的就完成作業(yè),剩下的大把時間就可以玩耍。但是到了初中,一下子就有12門功課,門門有作業(yè),課課有練習,如果不能夠抓緊時間,連作業(yè)都完不成,更何況談復習與預習呢?學習效率提不上去,學習成績和質量肯定提不上去。
第四、學習主動性不夠
只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(yè),回到家復習預習,總結反思都不做。一點額外的練習也不想多做,這樣的態(tài)度,是不能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要求的。
在小學的時候,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是以快樂為主。但是到了初中,家長也要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,及時適應由一個小學生家長變成一個初中學生家長的變化,給孩子在行為思想等各方面與正確的引導,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初小銜接。